a8体育在线网页版

a8体育在线网页版

a8体育在线网页版

我与国之重器

时间: 2024-12-18 05:00:40 作者: a8体育在线网页版

  我是一名核电机组操纵员,目前担任国家电投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运行二值值长,所在机组是“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这是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国和一号”的首堆。我的工作就是和同事“泡”在主控室里,一起盯着几十个系统、数万台设备和仪表盘,化解潜在风险,确保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读研究生时,我学的是热能工程专业,2011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公司,定岗时,毫不犹豫选了核电机组操纵员这样一个职业——因为我喜欢和各种机械打交道。外界对我的职业了解不多,操纵员是确保核电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一环,业内称我们为“黄金人”,意思是培养一名操纵员花费不菲。

  简单来说,成为一名操纵员至少需要3—5年的核电厂工作经验,期间要经历100多门课程的培训和考试,最后通过现场考试、模拟机考试、笔试、口试4个部分的考核,每个环节都有很多人被淘汰。拿笔试来说,考试分2场,每场4个小时,题目多,书写量巨大,对人的意志是巨大考验,淘汰率极高。

  安全是核电站的生命线。大量的培训和严苛的考试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实际在做的工作中万无一失。核电机组设备高度复杂,难免出现各种故障。几天前,我和同事值班时发现某设备发生异常。该设备对核电站最重要,如果对该设备的故障响应慢了或者处置不当,轻则带来经济损失,重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次从发现故障到回到正常状态,我们只用了一分钟。

  家人问我: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心理上的压力,吃得消吗?我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乐在其中。单台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高达114亿千瓦时,能满足超11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那将是多大的效益!

  前不久,“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某重要节点终于完成,距离启动研制已经过去16年,我来公司也有13年了。想到核电机组商业运营近在咫尺,“国和一号”的绿电将源源不断送入千家万户,我觉得,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

  我是一名疏浚工程师,目前担任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疏浚装备中心主任,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任职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主要是做挖泥船等疏浚装备的研发工作。大到港口航道建设,小到河湖清淤治理,疏浚行业尽管不为大众熟知,却一直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其中,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俗称“绞吸挖泥船”,是实施疏浚航道、吹填成陆等工程建设的特种工程船,被喻为超级大港的“缔造者”、茫茫大海中的“造岛神器”。

  2018年6月,“天鲲号”海试成功,引发热烈讨论。时至今日,仍是亚洲最大、最先进,也是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回想“天鲲号”研发期间,遇到的困难接二连三。其中,如何为这艘“国之重器”设计一个“最强大脑”——智能挖泥控制管理系统,成为压在我们心头最沉的那块石头。

  2013年初,研发工作真正开始启动。此前,我们建设了亚洲最大规模的疏浚技术实验室,还在国内率先组建了涵盖船型、自控、挖掘、输送等10个核心专业的疏浚研发技术团队。这期间,我们采取理论分析、模型构建、软件开发、仿真模拟、工艺分析、实船试验等手段开展工作,尝试解决如何使桥架、横移锚、绞刀等设备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定程序自动操作的问题。

  最终,经过近5年的刻苦攻坚,终于换来“天鲲号”成功实现无人操控智能挖泥操作,还获得13项发明专利授权,我们的辛勤汗水结出了硕果。

  眼下,让我更加自豪的是,“天鲲号”有了“缩小版”的孪生胞弟,也是我们专为太湖清淤量身定制的清淤利器——“太湖之星”智能一体化清淤平台船。

  “太湖之星”搭载了与“天鲲号”同源的“智慧大脑”——生态清淤智能管理平台,从理论上来讲,仅需1人即可远程操控和监测“太湖之星”各个设备。加上船上的日常巡查维护人员,整个“太湖之星”仅需寥寥几名工作人员。更聪明的“智能大脑”,让以往高度依赖人工、耗时漫长的湖泊清淤工程,变得绿色、高效。

  我目前担任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研究部副部长。今年3月,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标志着氢能源应用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作为项目的研发负责人之一,列车的氢动力系统由我牵头设计完成。

  上大学时,我经常乘坐高速动车组往返于长春、北京两地,切身感受到了中国高铁为百姓出行带来的便捷和舒适。2019年,我选择回到家乡的中车长客工作。中车长客是“和谐号”和“复兴号”的诞生地,这里对于创新的热情以及对青年研发人员的关注和培养深深吸引了我。

  氢气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氢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22年,公司安排我负责氢能源市域列车动力系统的研制工作,我十分兴奋,又倍感责任重大。

  起初,面对氢能源市域列车这一全新的轨道交通车辆产品类型,以及氢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相结合的混合动力供电方式,我们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我同成员一起加班加点,调整方案几十次,逐步细化完善,相继攻克了车辆架构设计、混合动力控制、能量管理策略等重重难关,让一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源市域列车成为可能。

  印象最深的一次攻关,就是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的设置。这个问题困扰了团队很久,如果不解决,车辆就不能实现节能低碳的目标。有段时间,就连吃饭睡觉时,我满脑子都是这个问题。为此我们新能源小组专门组建了一个攻坚小分队,广泛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最后从电网智能调度优化相关研究中汲取了灵感,终于实现了突破。

  目前,我和团队正在向着更高速氢能列车的研制工作发起挑战,作为氢能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国家级科技项目,车辆关键系统指标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信未来我们会研制出更多绿色智能的列车,为百姓提供更加快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鏖战港珠澳大桥6年,继而转战深中通道6年,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深中通道项目部测量管理中心主任到中交一航局华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作为一名工程建设者,我何其有幸,能够深度参与两座世界级工程的建设。

  我出生在甘肃会宁的大山中,考上兰州交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之前,从没有走出过大山,也从没想到,会将12年的青春岁月挥洒在伶仃洋上。

  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工作,随即来到南海之滨的桂山岛,两座超级工程的沉管预制厂都在这里。我所在的测量团队,充当着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眼睛”。

  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我跟着团队转战深中通道。在新工程中,我们决心攻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未尽的缺憾——由于GPS信号受限,8万吨沉管在水下作业时信号缺失,施工多次陷入困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深化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了智能化测控系统,首次将精度、稳定性和自主性更有保证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引入沉管施工领域。在运安一体船和北斗系统助力下,我们陆续将23节“航母级”钢壳沉管顺利安装,实现连续多节沉管零偏差对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底穿针”。

  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和对技术改进的不懈追求是攻克世界级工程难题的关键。去年6月,在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管节最终接头安装时,我们再遇难题,传统的测量方法无法满足需求。为此,我和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创新研发“双目摄像+水下拉线”测控系统,成功完成任务。

  目前,我正在母校攻读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专注于沉管隧道智能测控技术研究。我的目标是通过深入研究高精度测控算法、智能化施工装备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为中国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复杂条件下的沉管隧道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

  从办公室到产业园,开车只有十几分钟车程;从开始参与这项工作,已经7年多。沿途的街景,我看过了上万次。产业园全称是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我见证了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历程。作为一名建设参与者、服务者,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我的目标,就是运用创新力,为建设“东数西算”工程作出一份贡献。

  全身心投入数据信息方面的工作后,我更加理解了创新服务思维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统筹好每个细节。2017年,产业园区开始筹建,作为第一批建设参与者之一,我先在市属大数据国企工作,后来又调整至园区管委会工作,碰到过各类服务细节问题。就拿数据中心运行维护来说,这是产业园服务各类数据企业的基础,如何保障机房的电力、制冷和监测?各类精密仪器如何协调,才能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而细节对大数据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汇聚更多力量参与“东数西算”?在信息交流不断丰富的当下,这需要我和团队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放心选择。在全市数字经济一体化招商模式的推动下,我们团队除了参加在线上沟通洽谈,还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线下考察路线:新落成的展示中心里,整体布局、未来规划明确清晰;项目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园区核心区内,运营管理系统完备、运行良好……今年前10个月,已经有1100多批(次),共计1.5万多人按此路线调研考察参观,“东数西算”规划和建设工作赢得来客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庆阳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算力越来越强,在产业园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批企业项目落地,数字经济生态产业链正加速形成,为此,我和管委会的10名同事也正在继续“充电”,用我们的服务创新力,带动更多的生产创新力。

  我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在该医院担任副院长,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然而,传统治疗技术存在创伤大、风险高、应用难等问题。经过近20年的探索,我们的开发团队全球首创了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即单纯采用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这种新技术,不仅保护了患者免受放射线、造影剂带来的医源性损伤,还非常大地节省费用,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同时也能保护医护人员免受辐射损伤,提高医疗质量。

  为了方便技术的推广,我们发明了移动介入诊疗手术车。将超声机、手术床及多项专利设备组合到一个厢式卡车中,医生在车厢内直接为患者进行手术。这样一来,心脏手术从“重大手术”变成了“上门手术”。今年在对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1万多名儿童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时,发现了一名12岁的患者。就是在移动的手术车上,我们通过超声引导介入放了一个小封堵器,把她心脏的“漏洞”堵上,整个手术用时不到半小时。

  车开到了更远的地方。在老挝万象,我们为一名5岁的孩子在车里进行了手术。手术结束后,他母亲小心翼翼地问:“医生,这么快出来了,是不是手术做不了?”在得知手术顺利完成后,眼噙泪水的母亲向我们鞠躬致谢,这台10多分钟的手术让她的孩子告别了多年来的病痛困扰。

  如今,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贡献荣获“世界卫生组织科学技术创新奖”,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的医疗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体系的支持。我们的团队也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等30余个国家现场手术。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保障人类健康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们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持续深耕,锻造医疗卫生领域“国之重器”。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返回列表